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类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发病常起于青壮年时期,即使有药物等治疗手段,病症往往相伴一生。其主要心理特征是思维、感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紊乱以及精神活动严重不协调。从全球范围来看,精神分裂症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大约为1%,在中国其患病率更是达到了1.5%。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类疾病,发病常起于青壮年时期,其主要心理特征是思维、感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紊乱以及精神活动严重不协调。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通常会经历两大类临床症状:阳性症状(幻觉和妄想),阴性症状(情感淡漠,动机缺失,社会退缩)。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精神分裂症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大约为1%。在确诊30年后,仅有25%的患者痊愈,35%大大改善且相对独立,15%有所改善(需要广泛的支持网络),10%住院,未经改善,15%死亡(大部分自杀)。
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的评估数据表明,精神分裂症带来的直接费用占全球卫生总支出的2.8%。尽管和其他精神类疾病相比,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更低,但是由于其高致残性,给患者及其家庭、护理人员和整个社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临床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主要是抗精神类药物治疗,另外也有一些辅助治疗来缓解其临床症状,比如电休克治疗,认知干预等方式。然而通过治疗后,部分患者不但症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反而产生了抗药性。
症状波动频繁,反复发作。这些现象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不明确,进而不能提供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有关。加深对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已成为找到有效的治疗康复办法的关键。
19世纪末,当Kraeplin首次提出用“老年痴呆症”来描述精神分裂症时,认知功能障碍就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组成部分。自那以后,大量的横向和纵向研究比较一致地证实了精神分裂症高级认知功能存在广泛的损伤,包括处理速度、执行功能、工作记忆、语言学习、视觉学习、推理、问题解决和社会功能等。
而且,高级认知功能缺失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前的前驱期,及其未发病的亲属都能观测到,因此高级认知功能损伤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可靠内表型。抗精神类药物治疗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手段。通常经过一段时间药物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能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其高级认知功能和阴性症状往往难以得到缓解。
研究表明,高级认知功能的损伤和阴性症状是紧密相连。残余的高级认知功能损伤和阴性症状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难以恢复的关键原因。为此,研究者还开发了高级认知靶向的训练,研究发现,在短期内,认知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损伤的高级认知功能,但是其长程效应不是很理想。
而且效应在个体间差异很大,部分患者很难得到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精神分裂症患者高级认知损伤的背后的生理机制,以期能加深对高级认知功能损伤的认识,继而找到有针对性的治疗办法。然而,自首次描述精神分裂症后的一个世纪里,精神分裂症高级认知功能障碍潜在的大脑神经机制仍尚不清楚。
分享健康资讯、传播医学知识、探索生命奥妙、找寻养生之道、邀请名家讲解、解答患者疑难,河北现代医学研究所咨询热线:0311-85666133 微信号:578519196或者1151591580、QQ号1151591580
目前对于精神分裂症高级认知功能损伤的研究趋势主要是将认知功能障碍归因于高级心理过程中的缺陷,例如工作记忆、注意力或执行控制过程,并认为高级认知功能障碍的更多基本形式是由高级认知皮层区域自上而下驱动的,即认为高级认知过程缺乏对低级的感官信息过程的协调和整合不足。
因此,在这种自上而下的损伤模型驱动下,研究者主要把研究重点放在精神分裂症高级认知皮层,如精神分裂症的前额叶,前扣带皮层等区域。而对感觉皮层关注度尤为不够。尽管从Bleuler首次提出精神分裂症开始,在精神分裂症文献中对早期的感觉缺陷已经很好地进行了描述,但它们经常被归因于注意力和其他自上而下机制的失效。
因此,感知觉损伤并没有在流行的精神病学模型中被强调。然而,近十年来大量的行为、事件诱发电位和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都比较一致地观测到精神分裂症低级的感知觉处理也是受损的,这暗示低级的感知觉损伤也是精神分裂症一个核心特征。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低级的感知觉信息处理缺陷加剧了高级的认知功能缺陷。
并且,直接表明提高低级感知觉的干预不仅可以提高低级的感知觉信息处理能力,也能实质性地提高受损的高级认知功能。由此可见,在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研究中,低级感知觉缺陷引起的自下而上的损伤也是不容忽视的。不难想象,如果低级的感知觉都受损了,高级的认知加工也必然受到破坏。
失连接假说为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病理机制提供了概念框架。该假说提出于90年代中期,该假设基于相对于一组健康对照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观察到脑的前额叶和颞叶区域之间的功能失连接而提出。具体来说,该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可以用不同大脑区域之间异常的功能整合来描述。
‘失连接’这一术语听上去具有降低的连接隐含含义,可能让人自动地忽略那些连接增加的发现,事实上,‘失连接’即包含解剖学上不同的大脑区域之间增加的功能连接,也包括降低的功能连接的含义。
近年来研究者,整合已有发现进一步指出‘损伤的连接性’理论框架根植于异常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调制的突触可塑性中,这种异常是由于神经调节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或乙酰胆碱)对NMDAR的异常调节所致,鉴于NMDA作用范围几乎涵盖整个大脑,进而导致精神分裂症大脑很多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整合。
自该假说提出来后,越来越多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使用越来越敏感和描述性的技术用于检验该假设。其中功能连接技术就是其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一个。大量的研究报告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与人口统计学特征匹配的正常组进行比较时,许多不同的大脑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发生了各种功能连接的改变。
进而为‘失连接’假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早期研究者关注最多的默认模式网络功能连接异常。此外,研究者发现精神分裂症的脑核心三网络(默认模式网络,额顶网络,突显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异常。研究者也比较一致的发现精神分裂症的丘脑皮层网络发生了改变。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小脑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小脑及小脑-大脑功能连接在精神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重要的是,这些异常的功能连接和患者的临床和认知功能存在紧密的关联。
此外,这些异常的连接不仅在首发和慢性精神分裂症能观察到,而且在临床高危人群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可以说,目前精神分裂症的功能连接研究有很大的进展,研究内容也很丰富。然而,异常功能连接改变方向的不一致性,也是目前研究领域面临的一个问题。
统观整个研究文献,大多数的研究还是更加关注精神分裂症的高级认知系统,对于低级的感知觉运动系统关注不够,即使观察到了感知觉的异常,给予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而直接考察低级感知觉皮层和高级皮层之间的交互机制的研究更是相当欠缺。
由于其高致残性,给患者及其家庭、护理人员和整个社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加深对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已成为找到有效的治疗康复办法的关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精神分裂症低级感知觉系统,及其与高级认知功能系统的交互异常对理解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病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
Copyright © 2008-2014 www.zusjwl.Com 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中山中医门诊部地处中山东路514号
健康热线: 联系QQ:115 9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