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分类 > 疑病症 >

谈谈疑病症:现代人陷入的无病找病的心理怪圈

  • 编辑:特约编辑  栏目:疑病症  更新:2021-10-10 11:49:51

现在的人们对健康很关注,报刊、电视、网络都在讲健康,看的多、知道的多了,难免有人“对号入座”,怀疑是不是哪里出了毛病。有些人甚至多次挂专家门诊、反复化验检查,虽然各项指标都正常,他们却很不满意,坚信自己有病。实际上,这些人是被一种精神心理疾病所困扰。

一、疑病症的发病原因

疑病症,是一种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躯体形式障碍。最初往往表现为过分关心自身健康和身体任何轻微变化,作出与实际健康状况不相符的疑病性解释,伴有相应的疑病性不适,逐渐出现日趋系统化的疑病症状。疑病症状可为全身不适、某一部位的疼痛或功能障碍,甚至是具体的疾病。症状以骨骼肌肉和胃肠系统多见;就部位而言、以头、颈、腹部居多。常伴有焦虑、忧虑、恐惧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从医学统计数据来看,疑病症发病率近年来有所增加,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性格“易感”

在人格特征上,比较固执、内向、过分关注自身、敏感、以自我为中心、自恋、兴趣狭窄、胆怯、脆弱、暗示性强的人一般为发病的基础。

2、身边有人患病

看到身边亲朋好友死于某一种疾病,会促进疑病观念,并且时常觉得自己某个器官极其不适。

3、婚姻家庭关系变动

心理因素也会诱发此病,如婚姻的改变、子女的离别、生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缺乏安全感等,都会成为诱因,通过自我暗示和联想而疑病。

在疑病症的人群中,40-50 岁的人群以及独居老人比重较大。这些并不是他们的幻想,而是真的感到疼痛。不少病人不仅仅是因为对自己身体健康的不安全感而患上了疑病症的,更是他们把外界压力造成的内心焦虑转移到了身体上。人在紧张、焦虑和恐惧时,身体的确会发生反应,心悸、打嗝、胃泛酸水或者吃不下饭。大部分人会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心情不好,但是有的人却对自己的情绪没有自觉意识,就会认为自己的心脏、肠胃出了问题。为了回避来自外界的精神压力,精神上的痛苦慢慢地转化成了身体上的痛苦。

二、疑病症的典型案例特征

疑病症患者由于预期担心或相信自己患严重躯体疾病而痛苦、焦虑并到处寻求帮助,如屡次盲目就医等。他们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特 点

敏感固执:纠缠于身体细微症状

典型病例:小李,男,35岁,独生子女,生活平顺,做事认真,比较爱计较。两年前他曾感冒、发烧过一次,近一年来也没有什么明确原因,总是觉得身体有问题,说不出的难受,但单位体检、各种医学检查都很正常。小李不相信检查结果,多次往大医院里跑,还是没有查出什么毛病。他为看病请了不少假、花了不少钱,专家、家人都劝他放心,但他就是不相信自己没病。

纠缠于身体的细微症状,总觉得哪儿都不舒服,有可能得大病,这种对健康的过度忧虑,让小李感到痛苦却无法解脱。这是疑病性神经症的表现,可能与人的性格有关。

一般来讲,疑病症患者人格特征更倾向于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谨小慎微,对身体过分关注,要求十全十美。疑病症患者对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觉,在正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身体功能的任何微小变动如心跳、腹胀等,都会使他们特别关注,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为患有严重疾病的证据。由于患者的注意力全部或大部集中于自身的健康问题,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常受到明显影响。男性患者病前常具有强迫人格,女性则与癔症性格有关。

特 点

老年病人:过度关注已有的疾病

典型病例:陈阿姨,女,56岁,退休老师,一年前因腹部不适被诊断为胆囊炎住院,经治疗后病情缓解出院。自此以后,陈阿姨总认为自己的病没有治好,经常感到头皮发麻,肝脏、胃肠道都有病。因为医生曾经说过,胆囊炎也会影响到肝、胃功能。她照镜子时脸色略有不好,就认为病重了,更加焦虑不安,反复就医、检查,均无让她满意的答案。

人进入老年期,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身体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舒服,甚至患有躯体疾病。老年人面临的婚姻改变、朋友交往减少、孤独等,也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导致老人更加关注健康与疾病问题。而反复就医、过度检查、医源性暗示等,也会加重老人的疑虑。过度关注健康与躯体疾病,是老年人疑病症多发的软肋。随着“空巢”家庭的增加,疑病症患病率近年来亦呈上升趋势。不过,另一个现象也值得注意,以往多在老年人中出现的疑病症,已悄悄蔓延到年轻人中,这与压力大、情绪焦虑、生活不规律等有关。

特 点

对号入座:信息接受太多“逼”出病

典型病例:在大学任教的张老师,性格内向,不爱和人打交道,整天就是看书、上网。前不久,无意中一称体重,原本就消瘦的他比原先又瘦了几斤。他联想到自己有好几天吃不下东西,怀疑胃有毛病。后来觉得呼吸困难,又怀疑是不是得了肺癌。到医院做了癌症筛查、胃镜等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他不死心,到书店买了好几本医学类书籍,越看越觉得书上写的症状和自己的差不多,再看网上的健康信息,也感觉能“对号入座”,为此他忧心忡忡。

随着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健康信息越来越普及,难免有的人会自我对症。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身体出现一种症状,便对照医学书籍或科普文章进行比较分析。由于对医学的一知半解,他们通常是越比越像,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关切和紧张,周而复始地为莫须有的症状焦虑不安,由此而产生恐惧、悲观情绪,给家庭生活带来阴影,“疑病”就这样给“逼”出来了。

分享健康资讯、传播医学知识、探索生命奥妙、找寻养生之道、邀请名家讲解、解答患者疑难,河北现代医学研究咨询热线:0311-85666133 微信号:578519196或者1151591580、QQ号1151591580

 

三、疑病症的治疗

有资料表明,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患者中,疑病症患者占近20%。这类患者到处求医问药,总想解决躯体疾病问题,结果却于事无补。其实,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到精神卫生机构。专业治疗的前提是确保病人是“疑病”,排除器质性病变,以免误诊。治疗一般有两种方式:

心理治疗:这是治疗疑病症的基本方法。疑病症产生的原因与患者对未来感到不安、恐惧死亡、总想使自己摆脱痛苦或得到补偿等心理活动有关,也与其夸大、灾难化等认知偏差有关。心理治疗过程中,会尽量少与病人讨论具体的疾病或症状,而是主要一起探讨他们存在的冲突、困惑或被压抑着的痛苦,发挥患者解决问题的潜能,让他们有勇气面对不愿面对的心理根源,并合理给予疏解。

药物治疗:疑病症病人感受到的是不安、焦虑、沮丧、抑郁等精神痛苦体验,这些情绪反过来又加重疑病色彩,导致恶性循环,属于焦虑问题范畴。临床工作中多采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等情绪稳定剂来改善病人情绪,减轻疑病程度,一般都有很好的效果。

四、自我心理暗示,应对疑病

虽然医院的各项检查证明疑病症患者没有患某种疾病,但不能忽略其信而不疑、遭受困惑的那种真实感受。摆脱疑病困扰,除了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外,疑病症患者应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建立良好的应对策略:

1、培养正确的疾病与生命观,把精力、精神集中到与“病”无关的事上,渐渐打断固有思考习惯的干扰,使心理得到调整。

2、要相信世上没有万事通,每个人学有所长、业有所攻,疾病问题还是要听医生的。要相信医生的各种检查、解释、劝告和结论,相信现代医学有很好的医疗设备可用于躯体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3、要学会思考,问一问为什么在健康与疾病问题上自己总与别人的观点不一致,并搞得自己焦头烂额。过分焦虑、严重的疑病倾向,就是一种心理病。

4、有疑病倾向或疑病症患者,最好少看点有关医学方面的书以减少“对号入座”。同时,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不要把自己的感觉强加于医生。

5、通过自我暗示法加以调节。自我暗示语可以是:“我的身体其实是很好的,这已被所有检查过的和化验过的结果所证实,医生也都说自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现在自己应该坚信这点了。过去自己感觉到这儿痛那儿痛、这儿不舒适那儿不舒适,都是自己太敏感的缘故。其实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这样的现象,这不是病,是一种正常人的‘不正常’现象,会很快过去的。我今后不去想它了,不舒适的感觉就会消失了。现在我已经感觉到舒适多了,也不再为此而烦恼了,现在我对自己的健康充满信心。”

使用暗示语一定要毫不犹豫、直截了当,内化自己“不必怀疑”的观念。一般每天自我暗示一次或数日一次,效果较佳。

今日已预约名单

  • 王先生恐惧症辽宁鞍山
  • 刘女士心理障碍陕西
  • 李先生躁狂症上海
  • 王太太植物性神经紊乱内蒙古
  • 赵玉书自闭症湖南
  • 吴经理抑郁症河南
  • 张小姐失眠吉林
  • 肖女士精神分裂症安徽
  • 江女士精神官能症北京
  • 宋小姐精神分裂症天津
  • 江女士自闭症山东
  • 郝小姐癔症江苏

Copyright © 2008-2014 www.zusjwl.Com  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中山中医门诊部地处中山东路514号
健康热线: 联系QQ:115 9139144